[英]弗·培根:《人生论》,何新译,华龄出版社2001年4月修订版
这恐怕算得上世界上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励志”书之一了,我读的这个版本正是所谓“新世纪青年励志书架”系列之一,同一系列的还有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阿德勒的《挑战自卑》、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和卢梭的《孤独散步者的遐思》。这些个“励志”书显然该比什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快乐富有过一生》之类的东西有意义得多。
当然,我一贯是不读励志书的,即便是比如《人性的弱点》、《心灵鸡汤》之类的传说中很好的书,我也懒得去读。半年前倒是读过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几乎毫无收获(当然书是好书)。因为我觉得沉浸于那些励志书中的人生哲理只是对自己思想的懒惰,自己的人生该由自己把握、该靠自己去思索。当然,适当地读励志书对于帮助自己反思生活并从格言和故事中获得启发以及获得激励,应该也是好事,可惜我早已对生活有了一整套自圆其说的思考和理论,我暂时不想推广我的尚不清晰的理论,但我也不再要也不再会受到励志书的帮助,当然,我的人生理论远远不会有那些阅历丰富的人深刻和完整,然而我没有丝毫对外界帮助的需求,我只想独立地思考与实践我的人生,如果说我始终需要书籍给予我指导和启发的话,不如读哲学书——至少也是思想家们,比如梁漱溟、钱穆,而不是以写励志书为业的“心灵导师”乃至所谓“成功人士”写的书,再好的励志书也是为弱者而写的。当然,宗教信仰也是抚慰人心的软弱,也更是某种麻醉剂,不过,经过了独立的反思和追索以后,自觉地皈依某种神圣的信念(无论是宗教还是其它),都与从一开始就寻找励志书来麻醉自己还是不一样的。当然,即便是不经反思的宗教虔信或者懒惰地寻求励志书的帮助,只要引导得当,也都可以是十分积极的。
培根的这本书当然不止于一本励志书,这是一部散文随笔集,由“论真理”、“论善”、“论读书”、“论礼貌”、“论消费”等近六十篇独立的小文章组成,文字流畅、语言优美,见解独到。
联想起我寒假初的一个构想——写一组“关键词命题作文”,我原计划以一系列二字词为题,为每个词写千把字的随笔,以打发一个寒假的博客,由于后来落实的是每天读一本书这样一种更加踏实一点的计划,所以那个“关键词命题作文”的计划不了了之,其实,当时已经把一整个系列的关键词都安排好了,现在就先列在下面,等什么时候再有时间和有心情时,再来动笔好了:
“星空雨水 哲学 科学 宗教 伦理 数学 物理 幸福 生活 死亡 爱情 友谊 命运 缘分 自我 自由 民主 进步 思想 体系 教育 原则 社会 家庭 国家
文化 发展经济 历史 批判 反省 怀疑 虚荣 同情 嫉妒 语言 文字 诗歌 人民 群众 伟人 天性 人类 生态 自然 女性 基因 信息 混沌 量子 康德 儒家
老庄 佛教耶教 上帝 信仰 美好 时间 平等 义务 权利 责任 权力 衰老 君子 大学 传统 现代”
下面摘录一些培根的文字,当然,对于培根的观点我大多是保留意见的,摘录它们的原因并非因为特别支持而是因为感到有意思或有道理。
第3页(论真理) 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心灵永远以真理为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了。
第14页(论家庭)
在子女面前,父母不得不隐藏他们的各种快乐、烦恼与恐惧。他们的快乐无须说,而他们的烦恼与恐惧则不能说。子女使他们的劳苦变甜,但也使他们的不幸更苦。子女增加了他们生活的负担,但却减轻了他们对于死亡的忧惧。
第28~29页(论友谊) 友谊的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第35页(论言谈) 还要记住,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
第37页(论读书)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
第38页(论读书)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迹摘要就可以了。但这只应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使人精确。////——关于读书我是深表赞同的。
第47页(论嫉妒)
无德者一定嫉妒有道德的人。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要找别人的缺点来作为养料;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因此他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一定要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二者的平衡。
第52页(论嫉妒)
所谓“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一种疾病。人民一旦对他们的执政者产生了这种公愤,那么就连最好的政策也将受到唾弃。所以丧失了民心的统治者即使在办好事,也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
第78页(论虚荣) 虚荣心有如油漆,它不仅使物体显得华丽,而且能保护物体本身。
第80页(论愤怒)
斯多葛派哲学家主张人应当杜绝愤怒,但这是不可能的。对此我们有一种更好的见解,这就是神的告诫:“可以激动,但不可犯罪;可以愤怒,但不可含愤终日。”
第97页(论死亡)
然而,人类的感情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对死的恐怖。人心中有许多种情感,其强度足以战胜死亡——仇恨压倒死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巨大的哀痛使人扑向死亡。惟独怯懦软弱使人在还未死之前就先死了。
第111页(论称赞) 人惟一可以自我夸耀的只有职责,因为承担重大的职责者是有权自豪的。
第151页(论旅游)
在旅行结束回到故乡后,不要立刻就把已去过的异国丢到脑后,而应当继续与那些新结交而有价值的友人们保持通信。还应当注意,归国后不要改头换面打扮出一身异国装束。在人们问及旅行情况时,最好只作为一个答问者而不要作为一个夸耀者。不要使自己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出了一次国就忘记祖先风俗的人,而应当做一个善于把别国的优良植物移植到本国土壤上的改良者。
第172页(论宗教与信仰的一致性)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支柱之一。如果宗教信仰是平和的,那么这个社会将是进步的。
对于异教徒来说,他们似乎从来不曾为信仰和见解的不同,而陷于纷争。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宗教虽有典仪却缺乏迷信吧。
第186页(论无神论) 一知半解的哲学思考把人导向无神论,但是对宇宙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却必然使人皈依于上帝。
第189页(论无神论)
在肉体方面,人类与野兽无异。如果在精神上再不追求神圣,那么人与禽兽就完全毫无区别了。…………当人胸中具有一种神圣的理想和信仰,那么就可以激发出无限的意志和力量。这种意志和力量加入不依托一种信仰,就不可能产生。正因为如此,无神论是可憎的。人性本来是脆弱的,而无神论更从根本上摧毁了人在内心中战胜邪恶的精神力量。不仅就个人而言是这样,就民族与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第191页(论迷信) 对于神,与其陷入一种错误的信仰,不如不抱有任何信仰。因为后者只是对神的无知,而前者却是对神的亵渎。迷信神实质上是亵渎神。
第193页(论迷信)
而一种迷信,如果以一种虔诚宗教的形式出现,也将更加令人厌恶。物腐生蛆,某种起初很神圣的宗教仪式,经久也会腐化成繁琐的形式,并且使信徒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另一方面,当人们憎恨一种旧迷信时,往往会矫枉过正,其结果却是陷入了一种相反的信迷信。所以在反对一种迷信时,应当慎重不要搞得过头。////——这番话对于现今的科学与宗教仍然适用。
第198页(论小聪明) 有的人喜欢故弄玄虚,说起话来藏头露尾,其实是因为他们对事情除一点皮毛之外再无所知。
第199页(论小聪明) 有的人藐视一切他们弄不懂的事物,以轻蔑来掩盖自身的无知。
2006年2月12日
最新评论
元
2006-02-12 22:14:21 [回复]
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早就确定关键词吗
我
2006-02-12 23:07:22 [回复]
我是企图围绕每一个“关键词”各写一篇独立的文章,凑起来大概就和培根的《人生论》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