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期中作业

影视鉴赏期中作业

影视鉴赏期中作业

A、“征求意见”问题:

一、本课程难度与深度是否适宜?知识含量够不够?可举例。

感觉难度适宜,至于深度,由于没有其它更多的学习作为参比,不好说。通过这门课了解了电影的艺术和技术方面的许多知识,了解到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和一种“文化”,是非常特别的和重要的。相比电影艺术这一个大题目,一门通选课能提供的“知识含量”当然是远远不够的了,许多概念都只是匆匆提到一点而没有深入展开,但重要的是这门课能吸引我去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这门课的进度是快了还是慢了?通过学习你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或有所收获,或收获不大?请实话实说。

由于没有多少课外作业的要求,感觉不到进度会快。前一段时间的进程主要是看了许多电影,这些老电影我们平时是难得会自己去找来看的,通过观赏,对于电影的历史和技艺有了更多的感性的和直观的认识,加上老师的讲解,感觉对于什么是电影有了一个新的印象。

三、讲授基础理论与放映影片和影片赏析在时间安排的比例上是否合理?还可作如何调整

感觉影片赏析的时间似乎偏多,可能是老师因手术调整了课程安排的缘故,不过总的来说应该是合理的吧,若要把基础理论讲得深入,一年的课也不够用,而要把经典的电影展示全面,同样也不够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让理论、放映和赏析大致平衡是最好的。

四、对所赏析的电影的建议(如希望观看的具体片目)。

或许可以选择一些长度稍短的影片,在放完后还能留出多一些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赏析和讨论。最近读过《雕刻时光》,希望看看塔可夫斯基的作品。

六、对教材和考试的建议。

期末考试似乎比重太高……平时多几次作业或影评也好。

B、就上课期间或观影阅读过程中某一使你有所感触的问题发表你的看法(艺术问题、文化问题、某部电影、某一现象、某一偶感均可),写一500字左右短文。

关于艺术和文化问题谈一些感想吧。

艺术(art)一词在古希腊就是指“技术”、“手艺”,艺术本来就是一种追求“美”、试图表现“美”的“技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出现新的“艺术”是很自然的。电影艺术就是这样一个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下成长起的新艺术门类。电影艺术在许多方面综合了包括文学、戏剧、造型艺术等艺术形式的特点,但它是一门全新的艺术,并不是以往艺术形式的衍生或综合。

电影的一大特点是“真实感”,能够最直观地呈现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越来越先进的特技、特效和后期制作的技术,使得电影不仅可以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还可以自由灵活地运用多样的叙事技巧。当然,电影擅长呈现“现实”,并不意味着它必须忠于现实。如果说艺术也需要忠实于某些东西的话,我想它应当忠实于真实的情感,艺术家应该将最真挚的感情全心全意地投入在作品中。

电影的另一大特点,或者说它的发展特征,是“大众化”和“商业化”。当然,文学、音乐等其它艺术形式在现代也都受到大众化和商业化的巨大影响,但电影艺术是在其诞生的一开始就与商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件美好的艺术品将会受到更多人的认同,这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艺术这一项事业不仅仅是单纯的对“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对“美”的表达和呈现,艺术家总会期待得到观众的认同,总会希望能通过艺术作品与观众(包括超越时代的观众)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共鸣。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要成为观众的奴隶,为了观众的“口味”而刻意迎合。艺术家应当忠实于自己的感情,或者忠实于对“美”的信念,而不是忠实于“票房”。我认为艺术家固然应对大众负有责任,但他们应当是奉献于大众而不是服务于大众,而自始自终都受到迎合大众的牵引,最终将使电影由“艺术”蜕变为单纯的“娱乐”。当然,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高昂的投入,这又使得电影不得不屈服于商业化,这恐怕是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2006年11月17日

最新评论

  
unic

2006-11-17 16:20:07 [回复]

呵呵~你真是幸福啊,看了我推荐的《雕刻时光》了?那书应该还是比较深入的吧?我只是在书店草草翻过。 
我个人对电影很感兴趣,主要是对严肃电影,或说学术电影还有有关于人性的。还有就是对苏联很感兴趣。 
你们老师给你们放了哪些电影啊? 
《辛得勒的名单》应有吧? 
着应该是你写的最短、最浅显的文章了吧?哈哈。希望看到你再深入一点的。 
还有 塔可夫斯基的书,也可看看。 
关于电影的商业化,我觉得目前时代是必然的。毕竟纯学术的导演穷啊……你去看看《疯狂的石头》的导演,他以前,就知道了。

 
UNIC

2006-11-17 16:23:33 [回复]

“还有 塔可夫斯基的书,也可看看。 ” 
抱歉,打错了,是法斯宾德 
最近才去世的那个少年天才——子尤——(《谁的青春有我狂》的作者),他对电影也是很在行的,你也许可以看看他的书。 
可惜啊,天妒英才!

 

2006-11-17 19:36:36 [回复]

《雕刻时光》这样大的名声用不着推荐就听说了,既然选了影视鉴赏正好有机会读它。书是一些短小的文章组成,基本是谈谈他的想法,理论上不算多深入。顺便想到五道口就有大名鼎鼎的“雕刻时光”咖啡馆,曾专程去过两次但碰巧都是客满…… 
中国电影出版社有一套“世界电影理论名著译丛”,看起来理论性强一些,不过没有买。 
影视鉴赏的期中作业仅占10%,而且只要按时交就有满分,所以不多写了。

  
pengkus

2006-11-18 14:25:35 [回复]

电影在呈现的状态下总是脱离不了这两样东西:时间,还有空间。本来嘛,电影无非就是一些连续运动的画面而已。时间和空间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不妨从这个角度尝试看看。

  

2006-11-22 21:33:42 [回复]

无论是塔可夫斯基还是吴子尤,他们关于电影的讨论只是心得杂感体会之类的吧。电影作为一个学术主题,另有一个广阔的天地,包括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心理学、文化批评、叙事学、符号学等等,都是研究电影的不同理路。 
今天看到三联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出了《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上下册),看了一下目录,该涵盖都涵盖了,关于电影理论的业余爱好者读此一本我看就差不多了~~

  
unic

2006-11-22 23:16:57 [回复]

所有的艺术,都是人类在追求一种永恒. 
艺术这东西,可高可低. 
我总觉的,它属于人民.那才是它的天. 
电影也一样. 
建议去听听朱哲琴的音乐,听听她是如何在各地和人民交流音乐的. 
你会体会到—–人民的美,艺术的美—-人类的美  与永恒.

  

2006-11-22 23:42:40 [回复]

呵呵,“人民”是什么?如果说艺术属于“观众”,我愿意支持。但“人民”指什么?多数的人?底层的人? 
塔可夫斯基倒是说:艺术无论如何“毕竟是贵族的”。

  
unic

2006-11-24 16:26:28 [回复]

人民呵,是比较抽象的。 
本来是政治名词,意思是拥护本党派的群众。在中国就用得很泛了。 
而我指的应该是底层的人,但也是最多数人。 
其实,人民,是一种情怀。 
艺术,本身的产生肯定不是带有贵族血统的。 
记得朱哲琴在印度采访一户吉普塞穷人家时,全家人连奏带跳。他们说,当他们感到饥饿而没有食物的时候,他们就想找音乐,因为那样可以暂时免去痛苦。 
民乐、民画 是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但是相比起来贵族艺术也许是更富感染力的,比如《沃尔塔瓦》。总之艺术是无限的。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也认为艺术是人和他物的唯一区别。 
我们创造艺术,并且自己能意识到它是美的,是高尚的,甚至是永恒的。 
艺术是一种力量,比起理性、科学的力量,也许,它的力量更加原始而有生命力。

  

2006-11-24 20:32:10 [回复]

“艺术”一词的起源本来是“手艺”、“技艺”,原是属于工匠的。确是不带贵族血统的。而舞蹈、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大可能起源于巫术(巫术是先民生活的一部分。科学、宗教和艺术都源自巫术,这个主张大概是没错的。),虽然总是集体的,但也可以说是属于祭司的,当然祭司并不是贵族。 
源自什么与属于谁又是不同的问题,我们说民众那里也有作为“常识”的科学知识,或者可以说科学也源自于所谓人民,但科学并不属于人民,科学属于人类,科学探索要服务于真理,而不会服务于人民。再看宗教:在采访另一些民族的穷人家时,比如他们可能说:当他们感觉饥饿而没有食物的时候,他们就想向神灵祷告。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就是属于人民的。宗教也不能为人民服务,它要去拯救人民、启示人民,却不是去服务于人民。我要说艺术不属于人民,想强调的是艺术并不需要顺服“民意”,艺术投靠的是自然、或“美”,而不投靠人民。艺术家为人民做奉献,而不是为人民服务、不必受民意所摆布。没有什么民间艺术和贵族艺术,说艺术本质上是贵族的,用塔可夫斯基的意思说指的是“其对观众的影响自有其选择性”,“所能产生的影响与每一位接触这一作品的观众个人的情感息息相关”(P183) 
自然界也会创作出美妙的“艺术”作品,如果你要说艺术是人与他物的唯一(为什么是唯一的呢)区别,那么这里的艺术恐怕不仅是指的艺术创作。还要正如你所补充的,加上“并且自己能意识到它是美的”一条。艺术固然可以源于民间,但对于民众而言,他们的活动并未被自觉为艺术创作,对他们而言,我们眼中的艺术是他们的生活,正如你所说“当他们感到饥饿而没有食物的时候,他们就想找音乐,因为那样可以暂时免去痛苦”,这里并没有什么艺术,音乐在吉普赛人那里只是一种生活,而到了朱哲琴那里,才成了一种艺术。 
至于“人民情结”、“底层情结”,乃至“最多数人情结”,说来话长,我暂时不想多说。至少我没有那些情结。我觉得这些都很天真,甚至很一厢情愿,当然,天真不是坏事。

  
unic

2006-11-24 23:24:41 [回复]

呵呵,我有点感觉你这儿有点象《苏菲的世界》里的神秘博士的信,嘿嘿。 
首先谢谢你的回复。 
看完了,我有一点乱,人民情节我是确有的,而且是一步步产生的,这个形成过程基本已经结束。它应该是天真的,也可能是一相情愿的,现在想来是这样的。但我想我还是坚持,说来话长。总之是因为我爱为人民献身为真理献身的前辈。不过,对于他们所献身的“人民”以及“真理”以及“献身的意义、方式”,这些,都是我必须永远思考的。一个自己特别看中的东西,更要想得深刻。 
也许你可以看看我博客里的几篇文章,如《“血色”虚空》,它也许没有给出解释,但是那里面还是有一点我的意思。 
你也许可以查查 遇罗克 的资料。 
至于艺术的讨论,我还要想想。我们可能是对艺术的理解不同。但你的上面的话里,有一些我同意。

  

2006-11-25 12:33:14 [回复]

艺术哲学我接触得很少,以上我主要强调的只有一个:艺术不能受“大多数人”的要求摆布,也就是艺术不能被商业化牵着走。 
为人民献身、为人民奉献,这些都不错。但是为人民服务(做大多数人的“公仆”)、为人民做代言(知识分子如何为人民代言?往往只是假托一种“底层想象”,聊以自慰罢)这些就是有疑问的。我主张学者总是特立独行的,不应受“民意”的役使。比如说二战期间日本的民意99%支持侵略,但如果作为学者理应保持清醒;又比如现在的人们崇尚金钱、厌弃学术,但学者不能按照民心所向来决定自己的方向。做科学要忠实于自然、做艺术要忠实于自己的感情、无论是谁都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信念。真理经常就是少数人的,投票只能产生妥协,而不会产生真理。即便大多数人都说地球是不动的,我也该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或许真理最终要让大多数人接受,但谁知道呢。我只知道当许多伟大的头脑最初提出那些新颖的主张时,往往不会是被普遍拥护,反而是被千夫所指的。 
民众往往是目光短浅的,而如果真让群众、让“底层”翻身掌权,更是难免陷入疯狂,看看法国大革命的第二阶段、看看《动物农庄》,就知道了。 
总之,“造福人民”与“服务人民”是两回事,前者我是主人(为自己作主),后者我是奴仆。学者(或艺术家)不是公务员,真理不是“民意”。

  
unic

2006-11-25 17:17:08 [回复]

奥,原来你是这个意思. 
我是同意的。 
我也从没有以为被人民摆布是光荣的.至于你说的那些事例我肯定也是知道的。 
而我所谓的人民情怀,只是说关心他们的命运以及生活,在需要的时候,考虑到他们的安危,为他们说出真话,为他们谋幸福。 
而对于真理的追求,我和你的看法是一致的,即使众人皆醉我独醒,我也绝对会忠于真理,忠于我自己,甚至献出生命,在所不辞。 
而矛盾就产生了,人民,或说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不明智的,甚至在有人为他们而死的时候,他们也会愚蠢甚至没良心的恶言相对! 
这一点,我曾经深深的矛盾过——人民到底值不值得去爱?值不值得为他们的利益献身?他们那么愚蠢,那么忘恩负义,什么“为了人民的人,人民把他抬得很高很高……”(臧克家《有的人》)都是假的。 
但是,我无法抹去自己对已经为他们而献身的前辈的崇敬,我无法抹去自己对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爱的折服。 
所以,我坚定了自己,我爱真理,我爱为真理献身的人;我爱为人民而献身的人——我爱人民,我深爱着他们。 
即使他们误解、即使他们永远无法理解。我依然爱他们。 
我觉得,只有人民才拥有人类的最原始的力量。 
就象我读《1984》后感悟到的:为什么主人公在他们的“家——小二楼”窗前,听到一个穷妇人一遍一遍地唱一首情歌? 
因为——当人类没有了爱情,将必然灭亡,不是因为太乏味,而是失去了最后的力量。 
而穷妇人动情地唱情歌—— 一首机器制造出的情歌,也能如此投入,说明人类在那时还没有失去爱情,没有失去他们最后的力量,他们就还有希望。 
所以,我深爱人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