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罗伯特•M•皮尔西格:《父子的世界》(禅与摩托车保养艺术)——☆

[美]罗伯特•M•皮尔西格:《父子的世界》(禅与摩托车保养艺术)——☆

[]罗伯特·M·皮尔西格:《父子的世界》(禅与摩托车保养艺术),黄欣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11月,22.8元——☆
记得在《20世纪思想史》中有一页就是介绍这本奇书的,由于其介绍过于简短,除了对于其奇异的标题以外,我还没有意识到这本书的特别之处。直到看到刘老师和蒋老师推荐这本《父子的世界》,才知道原来这本奇书已经有了中译!
中译者大概是搞文学翻译的,恐怕没有多少哲学训练,其中的翻译问题一大堆,比如说把罗素译成曼素,庞加莱(彭加勒)译成宠开尔(在紧接着的一页又变成庞开尔,下一段又变回宠开尔,可见其翻译质量)等等。而且最让我FT的是,中译的书名竟然变成莫名其妙的“父子的世界”,而且,封面上的推荐语是“一曲感人至深、屡遭磨难,但又完全超凡脱俗的生命乐章”,这样的包装,显然是要淡化原书的玄思色彩,而希望以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来推销,我不知道这样的推销策略是否成效,反正,这差一点使我错过这本奇书。
这本书中虽然贯穿着父子骑摩托车旅行的线索,但其七成以上的篇幅都是在进行哲学的探讨。“禅与摩托车保养艺术”才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本书的主题——首先,是荒谬感,略带挑衅的幽默,带着后现代式的叛逆;然后,是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浪漫、科学与生活、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就是本书的论题。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后现代风格的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专著——市面上能见到的另一些后现代的哲学著作尽管宣扬着后现代的主张,但其行文和议论方式往往与传统的哲学论著并无鲜明的区别,而这本书可以说是更彻底的叛逆——他以颠覆性的方式探讨哲学。
本书涉及最多的是一般在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领域的讨论——非常精彩,也非常深刻。把这本书当作一本文学经典而读的人也许不容易进入他的思考,而如果对技术哲学和科学哲学有过一定涉猎的话,或许更容易拍案惊呼。
这本书我还会多看几遍。
没有把这本书列为季度推荐的唯一原因是它现在似乎并不是最容易买到。但如果看到这本书,不妨买来一读!
 
80~81    前天晚上,我对克里斯说,菲得洛斯一生都在追逐一个鬼,这是真的,他追逐的那个鬼就是潜伏在技术中,在所有现代科学和西方思想中的鬼,即理性的鬼。我告诉克里斯说,他找到这个鬼后,把它痛打了一顿。我想,这么打比方说是很对的,在下面的这段路上我想解释的是他所揭示俄一些东西。目前这个年代,也许他人终于能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当时,没有人能理解菲德洛斯追逐的那个鬼,但到了现在,我以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它,尤其在沮丧的时候能看到它——一个自称为理性的但外表是那么不连贯、不可理喻的鬼,它导致最正常的日常行为似乎都有些疯狂,因为它们与其它任何事情都不相关。这就是日常生活假定的鬼。它宣称生活的终极目标是永远活着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又是最基本的生活目标,所以,伟大的智者就千方百计地治疗疾病,以便人们可以活得更久,但惟有疯子才会问为什么,一个人为了活得更久而活得更久,没有其它目的,这就是鬼说的。
111        他认为,造成我们当今社会种种危机的原因是历年的体内有一种生理缺陷。这个生理缺陷不去除,危机将继续。我们现今的理性模式不是把社会推进一个更美的世界,而是使它离更美的世界越来越远。自文艺复兴以来,这些模式就一直在起作用。只要对衣食住行的需求仍占主导地位,它们就会继续作用下去。但是,目前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些需求不再是一切活动的主宰,那么,自亘古传给我们的整个理性结构就有所欠缺。人们开始看清其本来面目——情感上麻木不仁,美感上空洞无味,精神上空虚无聊。今天它是这样的,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这样。              一个愤怒的持续不断的社会危机仿佛就呈现在我眼前,没有人真正理解这场危机有多么严重,更不用说拿出解决办法。我看见许多像约翰和西尔维娅这样的人生活在迷惘中,远离整个文明生活的理性结构,试图在那个结构之外寻求解脱,却难以找到一个长久的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然后,我又看到菲德洛斯和他的实验室,独自一人苦思冥想。其实,他思考的与这种社会危机有关系,但出发点不同,他是从相反的方向入手。现在,我打算把他的思想串在一起。因为体系很庞大,所以,有时你可能觉得我有些不甚切题。        
     
与菲德洛斯交往的人中,似乎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这种现象,真叫他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似乎在说:“我们都知道科学方法是有效的,那为什么要去怀疑它呢?”
222       如果他承认道是客观的这个前提,他就会被钉死在“困境”的一只角上;如果他接受另一个前提,即道是主观的,他就被钉死在另一只角上。…………    223              第三个解决此困境的修辞反驳法,我认为也是最好的,是拒绝进入斗牛场,菲得洛斯可以干脆说:“将道分为主观的或客观的,是企图去定义它,而我早已说它是不可定义的。”然后就此收场,我记得,迪威斯当时就是这么劝他的。              为什么他不听劝阻,选择了以逻辑和辩证法来对付这个困境,而没有用神秘主义为自己轻易开脱,我不得而知。但我可以揣测。我想,首先,他认为“理性教堂”处在逻辑的斗牛场中,这是不可更改的。如果你使自己置身于逻辑反驳之外,就等于你把自己放在任何学术性思想之外了。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相伴的哲学神秘主义认为真理是不可定义的,只能用非理性的方式领悟出来。它是禅说的鼻祖,却不是学术课题。学院,即“理性教堂”,只研究那些可定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想做神秘论者,他应去僧侣院,而非大学。大学是明确地解疑惑之地。              我想,他决定走进斗牛场的第二个原因是出于自我主义。他深知自己是一个相当出色的逻辑学家和辩证法家,并引以为傲。他把眼前这场角斗看作是对自己技巧的挑战,我现在明白了,他那自我主义的心迹可能正是他所有麻烦的症结所在。
225       后来,他弄明白了。他拿出刀,切下那个引发怒火的词,这个词就是“仅仅”。为什么道应该仅仅是你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你喜欢的东西”应该是“仅仅”?这里“仅仅”究竟是什么意思?当经过分割后单独看时,显然“仅仅”在这句话中毫无意义,纯粹是一个贬义词,在逻辑上对整句话的贡献等于零。删掉这个词后,那句话变成“道是你喜欢的东西”整个意义就变了,变成一个不会招致怨恨的至理名言。
226       很快,他认识到这句话远远不止他已领悟到的含义。当有人说:别做仅仅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只是在说:请服从权威。话中还有其它含义。           这“其它含义”可以扩展到经典科学信仰的巨大领域,它断言:“你所喜欢的并不重要,因为它们都是由你自身非理性的情感构成的。”他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这个观点,然后,把它分割成二小块,他称之为科学唯物主义和古典形式主义。他说,二者经常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互相关联,但在逻辑上又是分离的。              科学唯物主义认为:由物质或能量构成的,并能用科学仪器测量出来的都是真实的,否则,就不是真实的,或者说,至少是不重要的。这种观点在追随科学的外行人身上要比在科学家们身上更常见。“你喜欢的”是不可读两的,因而是不真实的。“你喜欢的”可以是一个事实,也可以是一个幻影。喜欢与否并不能区分二者。而科学方法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区分自然中的真伪,消除一个人工作中主观的、不真实的、虚构的因素,以便得到一个客观的,真实的现实印象。如果他说道是主观的,在他们看来,就等于说道是虚构的,因此,在认真严肃地探讨现实时,可以忽略它。           另一方面是古典形式主义,它坚信,不能再理智上被认知的根本就不能被认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是不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情感上的认知,并没有理性的理智因素相伴随。
229       现在,出现了两种道,而不是单一均匀的道:一种是学生们拥有的浪漫之道,仅用眼去看;还有一种是教师们拥有的古典之道,即全面地认知。一个灵活应变;一个古板守旧。古板并不等于缺乏道,而是古典式的道……。     他不愿事态这么发展。这个术语本应划分古典式和浪漫式的世界观,并使二者合为一体,但其自身却被一分为二,再也不能使任何东西合为一体。它被卡在分析的绞肉机里。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利刃把道切割成两块,使它不能成为一个工作概念而被扼杀。如果他想拯救它,就不能让这把刀得逞。    而且事实上,他所说的那个道既非古典式,亦非浪漫式。它超出二者之外。而且,天啊,它既非主观的,并非客观的,它不属于这两种类型。其实,把主观性与客观性,心灵与物质的矛盾跟道相关联,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几万年来,心灵与物质的关系一直是意识形态中解不开的死结。他们这么做,是想给道也系上这个死结,拖其下水。如果心灵与物质没有首先得到逻辑上的明确划分,他又怎么能回答出道究竟是心灵还是物质呢?
231       我不知道他苦苦思索了多久才得出这个结论的。但终于他明白了:道不能单独地与主体或客体相关联,只能在二者的关系中找到它。它是主体与客体相交的点。    他激动了。    道不是物,而是一个过程。       他更激动了。       这是一个主体开始认识到客体的过程。
60;  
而且,由于没有客体,就不可能有主体,即由于客体创造性地使主体认识到他自己,所以,道是使主体与客体的认识成为可能的过程。       他欣喜若狂。       他知道,此时,事情快有眉目了。    这意味着,道并非主体与客体碰撞的产物。主客体本身的存在正是从道德过程中推演出来的。道德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的起因,那时被人们误以为是道德起因!
270       但目前,我们仍有几个极大地改变对事物认知的几个概念。道就是佛陀,道就使科学现实,道就使艺术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应该把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具体的场合。为此,没有比我这一路上一直在谈论得摩托车的维修保养更具体、更贴切的实例了。
277       因此,一个人对摩托车的理性认识随着他对摩托车的故障进行检测和修理,并认识到一种新的不同的理性认识拥有更多的道而每时每刻都得到修正而提高。
278       更具体而言,如果你要建一家工厂,或修理一台摩托车,或领导一国之民而不陷入僵局,那么,古典的、结构化的、主客观二元论的知识,虽不可缺少,却是不够的。你必须感觉到这份工作的道质;你必须具有对事物的真善美的鉴赏能力。这才是推动你前进的动力。这种能力并非是你与生俱来的,尽管你生来就带有这种能力,它是你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而不只是凭“直觉”,不只是不可言喻的“技巧”或“天赋”。它是与过去二元理念试图掩盖的基本现实——道联系起来的直接结果。
283       苏特兰夫妇竭力逃避的技术丑陋并不是技术自身的特性。只是在他们眼里是丑陋的,因为我们很难把技术内如此丑陋的一面分离出来,但技术只是事物的构成,而事物的构成本质上不可能是丑陋的,否则艺术作品中就没有美可言,因为它们正是事物的构成,实际上,“技术”的词根“techne”原意就是“艺术”。
284       解决人类价值和技术需求之间的冲突的方法不是躲避技术,这么做无济于事。消除矛盾的方法应是打破二元思维的阻碍,因为它使我们无法认清什么是技术,不是去开发自然,而应该把自然和人类精神都溶进一种新的创造过程中,这个过程能使自然和人类精神都得以升华。
318       你要修理的真正的摩托车是你自己。放在那里的摩托车和站在这儿的人并不是两个独立体。它们要么一起追求道,要么一起沉沦。
343~344       ……我怎么如此热恋着这一切,精神还会错乱呢?       我不相信!    神话,是神话疯了。他这么想。神话说,这个世界的形式是真实的,但这个世界的道是虚假的。这才是疯话呢!    他相信自己在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人身上找到了如何编织神话,以使我们把这种疯狂当作现实的恶棍。
365       但是,菲德洛斯领会到,他关于道德言论不知为什么与这一切背离,与诡辩家似乎更要接近得多。       “人是万物的尺度”。对,这就是他所说的道。人并非主观理想主义认为的那样是万物之本。人也不是客观理想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所说的万物的被动观察者。创造世界的道作为人与其经验之间的关系出现。他参与了万物的创造过程,是万物的尺度,这么说合适。他们教授修辞学,这也讲得通。
367       道!美德!Dharma!这是诡辩家传授的东西!并非伦理的相对主义,也不是原始的“美德”。而是arefe,超群,Dharma!在理性教会之前。在本质之前。在形式之前。在精神与物质之前。在辩证法本身之前。道是绝对的。西方世界最早的教师们在传授道,他们选择的媒介是修辞学。他自己就一直在这么做。
////——我随手摘录的这些文字,只是觉得有意思。我与作者有共鸣之处,但有许多地方我并不支持他。暂时没有做评注,因为我现在的思考还过于粗浅。
2007723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